12月初,隨著一方方水稻陸續(xù)顆粒歸倉,南京秋收秋種步入尾聲。此時,萬里之外的東非大地上,肯尼亞納庫魯郡巴哈提社區(qū)馬坦吉提薩村,菜豆“切啦壟”迎來收獲期。
對馬坦吉提薩村村民漢娜而言,“切啦壟”既是一種蔬菜,更是致富的糧食。該品種由南京農業(yè)大學和肯尼亞埃格頓大學用時7年聯(lián)合育成,2023年開始示范推廣,每公頃產量高達2.5噸,是當地糧用菜豆產量的1.6倍。2024年,“切啦壟”在肯尼亞納庫魯郡全郡推廣,其中馬坦吉提薩村實現全村種植。
10月31日,2024減貧與發(fā)展高層論壇上公布第五屆“全球減貧最佳案例征集活動”評選結果,“新品種新技術助力肯尼亞納庫魯郡馬坦吉提薩村增收減貧-中國南京農業(yè)大學、肯尼亞埃格頓大學、國際農業(yè)發(fā)展基金多方協(xié)作案例”成功入選。
志合者,不以山海為遠。一粒豆種,是南農大助力馬坦吉提薩村減貧的一把鑰匙,更是中肯友誼的生動見證。
助肯護糧安,開發(fā)抗旱、高產新品種
干旱,是非洲大地糧食安全面臨的一大威脅。
2022年,肯尼亞遭遇4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,多地玉米幾乎絕收,超400萬人面臨糧食短缺難題。
“肯尼亞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,但因作物單一和干旱災害,糧食長期依賴進口。”埃格頓大學副校長、副教授理查德·穆瓦表示,為解決糧食安全問題,肯方需要從技術方面尋求支撐。
具有典型小農戶特色的馬坦吉提薩村,是肯尼亞眾多飽受干旱之苦的村莊之一。2022年10月18日,該村成為肯尼亞首個中非農業(yè)發(fā)展與減貧示范村,也是我國高校在非洲掛牌成立的首批示范村之一,南農大、納庫魯郡政府、埃格頓大學、國際組織等攜手助力馬坦吉提薩村減貧。
“開發(fā)適應干旱氣候的新品種是肯尼亞政府的迫切需求。”南農大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、肯尼亞埃格頓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劉玉濤說。
這恰是南農大援非學者們重要的努力方向。
自1994年起,南農大就與肯尼亞埃格頓大學開展“中肯高教合作計劃”。1997年來到埃格頓大學擔任園藝學客座教授的劉高瓊,是20世紀較早抵達肯尼亞的中國農業(yè)使者之一:“一到肯尼亞,我就發(fā)現這里大部分地區(qū)氣候溫和,采取適當的農業(yè)技術,開發(fā)適宜的糧食作物,充分利用自然優(yōu)勢,一定可以使當地農民擺脫饑餓與貧困。”
帶著這個目標,劉高瓊一干就是20多年。
在埃格頓大學,他開設了現代生物技術和植物組織培養(yǎng)、園藝植物育種和高產栽培技術等課程,并帶領師生探索培育適合當地種植的耐旱、高產糧食新品種。
然而,彼時的肯尼亞,尚無可以開展現代育種工作的實驗室。
2013年,南農大與埃格頓大學聯(lián)合建成全球首個以農業(yè)為特色的孔子學院,成為推進雙方農業(yè)合作的橋梁與催化劑。2016年,由中國政府援建的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學聯(lián)合實驗室揭牌。
“這是肯尼亞乃至東非地區(qū)最領先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。”劉高瓊介紹,該實驗室由南農大與埃格頓大學承建,主要設備均由中國生產。有了先進儀器、設備加持,良種選育進程日漸加快。
2020年,高產、耐旱的新型糧用菜豆“切啦壟”終于誕生。
田間做示范,小豆子實現大豐收
水稻、小麥等是中國常見糧食作物,不論是育種還是栽培技術,都已較為成熟。在肯南農學者為何繞開這些“優(yōu)勢項目”轉而培育陌生的菜豆?
“埃格頓大學有糧用菜豆育種基礎,當地也有種菜豆的習慣,培育耐旱的豆種,農民易于接受,有利于減貧項目的順利實施?!眲⒏攮偢嬖V記者,新型糧用菜豆“切啦壟”富含蛋白質,比普通糧食、蔬菜更能滿足人們的營養(yǎng)需求,且一年可種至少2-3茬,產量有保障。
一粒種子,從“萬里挑一”的篩選中脫穎而出后,還需在廣闊大田里接受考驗。
菜豆“切啦壟”育成后,2022年,劉高瓊與當地政府官員、埃格頓大學師生一起,在納庫魯郡開展技術指導,找尋第一批“吃螃蟹”的人。據統(tǒng)計,南京農業(yè)大學派出專家累計培訓當地村民和農技工作者156人次。
中肯人員向示范農戶漢娜贈送新品種
在馬坦吉提薩村,村民漢娜·萬吉庫被成功“選中”。
“漢娜是小學退休教師,具備農業(yè)技術的示范能力和一定的組織號召力,項目實施前,她剛剛經歷了干旱造成的作物絕收?!?023年上半年,劉高瓊和劉玉濤驅車來到漢娜家,把“切啦壟”種子贈予她。
然而,由于肯尼亞氣候干旱,7月種下“切啦壟”種子后,8月仍未降雨。直至9月份雨季來臨,久旱逢霖的“切啦壟”種子才開始萌發(fā)。
作物生長期間,劉高瓊成了漢娜田里的“常客”,每月至少要來2次。漢娜說:“劉教授給了我們適時的指導,我們都很喜歡他?!?/p>
示范農戶漢娜(中)向中肯專家介紹新品種豐收情況
2023年12月,“切啦壟”喜獲豐收,每公頃產量高達2.5噸,是當地糧用菜豆產量的1.6倍!漢娜對劉高瓊說:“糧食豐收是最令我們農民高興的事,感謝中國的先進技術幫助了我們。”更令她開心的是,“切啦壟”收獲后可以留作種子到市場售賣,售價為300先令/千克(約為17元/千克)。
同一年,漢娜家的番茄也迎來豐收。
原來,減貧項目實施后,漢娜家原本受災的大棚被修葺一新,在劉高瓊的指導下,她將此前用于番茄青枯病防治的農藥方法轉變?yōu)榧藿蛹夹g控制法,青枯病發(fā)病率從80%降到10%以下,番茄產量由近乎絕收提高到畝產5000-6000公斤。據測算,新品種和新技術為漢娜一家增加了約30萬肯先令(約合人民幣1.66萬元)的年收入。
有了漢娜的探路,2024年,馬坦吉提薩村全村開始種植“切啦壟”。
“這是適合當地種植的好品種,我們在指導中發(fā)現,農民們有很大的興趣。”納庫魯郡農業(yè)部門的農技推廣專員露絲表示。
培育“新農人”,播撒希望“種子”
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?!边@是中國一貫倡導的減貧主張。在肯尼亞,南京農業(yè)大學通過打造“國際組織支持、當地政府參與、中肯高校合作”的“三位一體”減貧模式,助力肯尼亞增強自我造血能力。
南農專家的一次又一次田間指導,讓漢娜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“新農人”,她帶動周圍近200家農戶種植“切啦壟”、學習番茄嫁接技術。
據統(tǒng)計,使用新品種和新技術后,每畝田收入可增加8萬-10萬肯先令(約合人民幣4424-5530元)?!敖酉聛?,我會把中國專家手把手教給我的知識,繼續(xù)傳遞給周圍農民,大家共同富裕?!睗h娜說。
與此同時,埃格頓大學校園里,一批農業(yè)科技人才加速成長。劉高瓊帶領30余位埃格頓大學師生圍繞耐旱、高產、抗病開展育種。實驗室教師斯蒂芬?吉森古表示,得益于實驗室的先進設備,肯尼亞乃至東非的農業(yè)育種方向正在轉變,“現在,我們正在從傳統(tǒng)育種轉向作物分子生物學輔助育種?!?/p>
2019年,聯(lián)合實驗室成為科技部首批認定的14個“一帶一路”聯(lián)合實驗室之一,軟硬件設備進一步完善。實驗室主任(中方)、南農大農學院副院長王秀娥介紹,實驗室已收集小麥、玉米、黃瓜、番茄、木薯等種質資源千余份,育成糧用菜豆、高粱、小米、花生等十余個新品種,比當地同類老品種普遍增產10%以上。
2023年9月,南農大校長陳發(fā)棣一行在馬坦吉提薩村參加番茄生產培訓班結業(yè)儀式
依托聯(lián)合實驗室,南農大和埃格頓大學合作,為肯方和周邊非洲國家培養(yǎng)了一批應用型和創(chuàng)新型農業(yè)人才。
“當地一半以上的農場技術經理畢業(yè)于埃格頓大學,這所學校之所以成為當地‘農場主種子班’,正是因為我們與南農大有著長達30年的科教合作?!崩聿榈隆つ峦呓榻B,埃格頓大學里農作物、園藝、土壤學科的講師幾乎都在南農大接受過培訓。
大道同行天地寬。兩所高校的攜手減貧之路,愈走愈篤。據統(tǒng)計,目前肯方有142人赴南農留學并獲得學位,2263人參加過南農在肯尼亞舉辦的短期培訓班。
而今,新的友誼篇章正在續(xù)寫。
11月24日至30日,南農大副校長王源超率團訪問肯尼亞埃格頓大學,聽聞該校植物生物學博士研究生莉蓮·奧基羅表示即將取得博士學位后,王源超現場向她發(fā)出邀請:“歡迎來南農大加入我的團隊,繼續(xù)攻讀博士后。”
閱讀次數:128
【 轉載本網文章請注明出處 】